高净值人士他们更倾向“精细化的资产配置”:当一项资产出现新的风险因素后,他们会适当调低对这项资产的配置比例,寻求别的更稳妥的投资机会,比如私募基金。

" >

不投资房地产,还有什么值得投资的“稳定选择”呢?

· 新闻详情

       过去很多年里,中国家庭的财富增值高度依赖房地产。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:“在中国家庭的总资产中,房地产的占比长期徘徊在70%左右,这比美国的两倍还多。”

       这至少在两个方面显示中国家庭财富的脆弱性:

       一、资产配置太单一,经不起风险动荡;

       二、房地产价值不容易变现,中国家庭财富“容易被钢筋水泥凝固”。

       可是,如果不投资房地产,还有什么值得投资的“稳定选择”呢?

       其实,很多年前欧美国家的家庭投资也是被房地产主导。随着时光洗净铅华,一切极端的、不平衡的资产结构,最终都会回归均衡。现今,则是私募基金持续兴起,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成为主流。

      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私募基金,其资金来源中,四分之一以上是养老基金。

       比如,美国家庭的资产结构中,保险、另类资产(比如不良资产投资)、金融衍生品往往成为“完善多元资产结构的侧翼”,而私募基金则成为美国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       加州的养老基金是加州居民的重要财富来源,其投资回报又主要源于私募基金,换句话说,是私募基金创造的绝对投资回报,使加州居民过上了最富裕的生活。

       值得庆幸的是,目前私募基金已经成为国内高净值人群的标准配置。

       这背后反映出中国富裕阶层的两大观念变化:

       1、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,寻求资产组合的多样化;

       2、寻求新的、可靠的主流投资选项。

       普通投资者因为本金少,可供选择的资产种类也是有限的,随之眼界、视野受到很大局限,导致普通投资者更倾向选择那些“公认最赚钱”的单一资产(比如房地产)。

       高净值人士他们更倾向“精细化的资产配置”:当一项资产出现新的风险因素后,他们会适当调低对这项资产的配置比例,寻求别的更稳妥的投资机会,比如私募基金。

       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18年1月底,私募管理基金规模突破11.76万亿元,离12万亿关口已不远。其中,证券私募增长迅猛,单月猛增3200亿元;相较去年的爆发式增长,股权和创投私募增速放缓,管理规模维持不变。此外,百亿私募达到208家,“强者恒强”模式进一步凸显。

       有私募机构表示:在近期发行的私募基金中,有不少认购者是从楼市撤下来的投资者。经过近半年来楼市调控政策的狂轰滥炸,高净值人士普遍将私募基金视为非常合适的替代选择。